日本曾狂言,欲在三个月内,彻底“灭亡中国”。这狂妄之语,却在1937年的历史进程中,遭遇了意想不到的挫折。全面抗战的序幕,并非在遥远的华北被动拉开,而是在繁华的上海。那场被刻意引爆的冲突,正是中国军队主动打响反击的第一枪。
回溯1932年,日本早已在长春扶植伪“满洲国”,将东北三省及热河地区牢牢掌控。同年,屈辱的《淞沪停战协定》签署,明文限制中国正规军不得进入上海,仅允许警察和保安团维持治安。
然而,日本侵略者的野心从未止步。他们所图的,不仅仅是北方,更是一个全面受控的“大东亚”。面对这步步紧逼的态势,中国最高层已心知肚明,一场避无可避的大战正悄然临近。
暗流涌动:禁区里的秘密备战
1936年末至1937年初,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国共两党冰释前嫌,形成抗日统一战线,一致对外。这为民族抗战凝聚了前所未有的力量。
北平卢沟桥事变爆发前夕,战云已在华北密布。蒋介石深知,日军的侵略不会止于一隅,淞沪地区作为首都南京的门户,战略地位举足轻重。
1937年7月5日下午,蒋介石向淞沪警备司令杨虎发出了一封密电。电文内容明确,指示杨虎务必暗中加强对日军的防范,不能有丝毫懈怠。
第二天,也就是7月6日,远在重庆参加会议的国民政府军二号人物何应钦,收到了“卢沟桥事变”的紧急消息。他没有片刻迟疑,立刻决定返回南京。
何应钦的归来,带来了一道至关重要的命令。他下令军政部秘密采购三万条麻袋,并以最快速度运往上海。这些看似普通的麻袋,正是用于筑造城市防御工事的关键物资。
上海市长俞鸿钧,对于肩上的重担有着清醒的认识。接到何应钦关于抓紧修筑工事的指示后,他立刻着手部署,深感现有的保安和警察力量远远不足。
俞鸿钧清楚,上海市区在《淞沪停战协定》签订后,仅有几千人的警察总队和保安总团,这样的兵力面对可能的战事,形同杯水车薪。他亟需援兵,正规部队的增援刻不容缓。
与此同时,京沪警备司令张治中当时正在青岛养病。接到蒋介石的召回指令后,他迅速返回苏州,敏锐地察觉到事态的危机程度已非比寻常。
张治中向蒋介石提出建议,认为国家应尽快进入战备状态,并立刻向上海输送部队。他强烈主张在上海方面采取“先发制人”的策略,以掌握主动权。
到了1937年7月底,一支重要的援军已秘密抵达上海。这就是独立第20旅,由少将旅长钟松率领的“德械师”,兵力超过一万人,相当于一个整编师的规模。
为了规避《淞沪停战协定》的限制,这支精锐部队采取了巧妙的伪装。其中,第658团假称“宪兵第13团”,秘密开赴松江地区进行布防。
而第659团则以“上海保安总团第3团”的名义,分别进驻了淞沪警备司令部和虹桥机场。这些暗中的部署,为上海的防御体系筑起了一道隐形的屏障。
南京政府选择在江南谋划抗战,亦有深层考量。华北战事已然胶着,鞭长莫及。而上海作为南京的门户,拥有已建成的淞沪国防工事线,可充分利用。
一旦战事不利,军队可退守苏福国防线,展开持久战。更重要的是,上海多国租界的存在,或许能引发国际调停,从而阻止日军的进一步侵略,赢得宝贵的战略空间和时间。
此外,上海作为港口城市,地形平坦,没有高山峻岭的掩护,反而适合进行巷战和利用沙包等简易材料构筑工事。这些都为中国军队在上海的部署提供了独特的战术选择。
在重庆,何应钦召开了“川军整军会议”,川军将领们在国难当头之际,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团结和强烈的参战热情。这让高层对抗战的信心又增添了几分。
擦枪走火:引爆点的巧妙设计
中国军队在上海的秘密备战,终究未能完全逃脱日军的情报网。日本海军上海特别陆战队日酋大川,对中国军队的异动高度警觉,并向上级报告了这些不寻常的迹象。
日本侵华野心膨胀,他们妄图建立第二个“满洲国”,并狂妄地叫嚣“三个月灭华”。然而,日军的传统侵略路线是从北方由北向南推进,上海并非其首选战场,中国军队的备战引起了他们的警觉。
不久,上海保安团中队长杨俊,在一次巡查中,抓获了两名乔装打扮的日本兵。杨俊经验丰富,立刻识别出了他们的真实身份,并将其扣押。
如何处置这两名日本侦察兵,成了一个棘手的问题。杨虎收到报告后,对此事犹豫不决,最终请示了上海市长俞鸿钧。经过商议,出于谨慎考虑,这两名日本侦察兵最终被释放。
日本海军驻华武官本田辅随即向国民政府外交部提出抗议,声称中方此举破坏了《淞沪停战协定》。日本方面开始频繁试探中方的底线。
在上海,本田辅甚至派人到上海保安总团部进行交涉,提出要参观中国军队修筑的工事。保安总团团长吉章简强硬回怼,毫不客气地拒绝了日方这一无理要求。
吉章简的强硬,彰显了中国军队捍卫主权的决心。他明确表示,中国军队在自己国土上修筑防御工事,是主权范围内的正常行为,不容外人干涉。
日本驻沪总领事冈本季,甚至亲自前往上海市政府,向市长俞鸿钧提出抗议。他指责中国在上海修筑工事,并调派正规军,违反了《淞沪停战协定》。
面对冈本季的无理指责,俞鸿钧市长也毫不退让,进行了义正辞严的驳斥。他强硬回怼:“这里不是满洲,也不是东京!”这句话掷地有声,维护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内政自主。
然而,表面上的外交交锋之下,暗流汹涌的军事对峙正走向临界点。1937年8月9日,“虹桥机场事件”爆发。
两名日本侦察兵,在虹桥机场附近被中国军队击毙。当时,秘密驻扎在机场的,正是独立第20旅的第659团。这次事件,直接引爆了上海战事。
虹桥机场事件发生后,淞沪警备司令杨虎第一时间派人前往查察,并迅速将情况上报给了南京高层。事态的发展,正如预料般加速恶化。
从卢沟桥事变到虹桥机场事件,仅仅相隔了37天。这短暂的时间里,中国高层已完成了上海的秘密布防,并为即将到来的大战做好了准备。
战略反攻:蒋介石的最后拍板
长期以来,京沪警备司令张治中一直强烈主张在上海“先发制人”。他认为,与其被动等待日军侵略,不如主动出击,清除盘踞在上海的日本海军陆战队。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面对日军的步步紧逼和霸道行径,蒋介石逐渐认识到,通过和谈来解决问题已无可能。他明白,必须痛下决心,与日军一战。
这种认知上的转变,使得蒋介石最终决定采纳张治中的“先发制人”策略。他意识到,上海的战略地位以及国际环境,使得这里成为开辟第二战场的最佳选择。
1937年8月11日,蒋介石向张治中发出一封决断性的电报。电文内容简洁而有力,他下令:“把上海的日军给我赶下黄浦江!”这标志着“先发制人”的方针正式敲定。
蒋介石的指令,如同发令枪响,中国军队的全面反击部署迅速展开。尽管原定8月12日的攻击计划因故推迟了一天,但战火已箭在弦上。
1937年8月13日下午3时许,“八一三事变”爆发。第88师的先头营在虹口八字桥头,与日本海军陆战队伊藤大队遭遇,双方随即发生激烈交火。
这一刻,标志着淞沪会战的正式打响。中国军队不再是被动防御,而是主动出击,将侵略者拖入了预设的战场。
淞沪会战持续了整整三个月。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役中,中国军队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伤亡人数巨大。
然而,中国军队的浴血奋战也给日军造成了沉重打击。据统计,日军投入了20万兵力,但最终却有近半伤亡,这一数字远远超出了日军的预料。
淞沪会战的结果,彻底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华”的狂妄计划。日军原以为可以速战速决,却在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面前碰壁,深陷泥潭。
更具战略意义的是,淞沪会战迫使日军的侵华主攻方向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原定的“由北向南”推进路线,被迫转变为“由东向内陆延伸”。
这一战略转移,为中国争取了宝贵的战略纵深和时间,使得抗日战争得以长期化。淞沪会战,也因此成为了中国全面抗日战争真正开始的标志。
血肉铸就:民族意志的觉醒
淞沪会战,这场血肉磨坊般的战役,正是中国打破日本速胜狂妄的关键一役。它不仅仅是一场军事上的惨烈牺牲,更是一次中华民族集体意志的觉醒与爆发。
从何应钦秘密调拨30000条麻袋的远见,到虹桥机场事件的巧妙引爆,再到蒋介石果断下达“把上海日军赶下黄浦江”的“先发制人”指令,每一个环节都彰显了中国高层的战略远虑。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国最高决策层经历了一个从被动忍受到主动出击的艰难而又坚定的战略转型。这不仅仅是军事部署的改变,更是民族精神的觉醒。
淞沪会战以其巨大的牺牲,为中国赢得了宝贵的战略纵深和时间。它彻底打乱了日军速战速决的战略构想,将侵略者拖入了漫长的持久战泥潭。
这场战役,是中华民族以血肉之躯铸就的抗争史诗。它凝聚了全民抗战的意志,为最终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历史意义深远而宏大。
配资平台最新,配资之家论坛主要有配资炒股,股票配资吧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