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军中,曾有一位被誉为“狐狸”的将领,其军事上的狡猾和敏锐令对手头疼不已。他便是胡琏。他指挥的整编第十一师,后来改编为第十八军,这支部队在蒋介石眼中,是真正的精锐,甚至是“共产党克星”。
在解放战争初期,胡琏及其部队多次从看似绝境中全身而退,甚至让解放军的名将粟裕将军也屡次叹服于他的战场嗅觉。然而,战场上的“不败神话”并非永恒。这支曾经让粟裕都感到棘手的王牌部队,最终却在中原战场上,在刘伯承将军的步步为营下走向覆灭。
尽管胡琏本人又一次“奇迹”般地逃脱了被俘的命运,但他赖以生存的部队已然灰飞烟灭。这种表面上的悖论,揭示了个人战术光环在时代洪流和整体战略面前的局限性。
王牌崛起,屡脱围困
要理解胡琏的“不败”神话,需先了解他麾下的这支部队。整编第十一师,其历史可追溯至大革命时期。当时国民党军第一集团军第十一师成立,随后由陈诚出任师长,这支部队便成了蒋介石的嫡系。陈诚治军严明,将这支部队打造成了国民党军的王牌。
后来,以第十一师为核心,组建了第十八军。由于“十一”和“十八”这两个数字的发音,陈诚的军事集团被外界称为“土木系”。这是国民党军中建军最早的部队之一,其战斗力历来备受推崇。胡琏本人,生于1907年,从小就勤奋好学,后来考入了黄埔军校,为他日后的军事生涯奠定了基础。
抗日战争时期,胡琏的军事才能逐渐显现。在淞沪会战中,他曾率领一个团坚守罗店阵地,展现了非凡的韧性。到了1943年,胡琏率部驻守石牌,成功击退日军,保卫了重庆的安全。此役之后,他获得了蒋介石的青睐,仕途一路亨通,成为蒋介石器重的爱将。
时间来到1946年12月,国民党军计划全面进攻解放区的华中与山东地带。整编第十一师被安排进攻宿迁,宿北战役由此拉开序幕。此役中,国民党军整编第六十九师师长戴之奇,因其“三青团”中央委员的政治背景,更得蒋介石信任。他急于立功,冒进地带队深入,将胡琏的整编十一师甩在身后。
胡琏目睹戴之奇的冒进之举,心知其很可能要遭殃。但他并未出言提醒,反而远远地跟在后面,期望戴之奇能引出粟裕的主力部队。解放军方面,由于被错误情报误导,以为胡琏部准备撤退,粟裕便派出一支部队前去封堵整编十一师的撤退线路。
不料,这两支解放军部队正好来到了胡琏指挥部的附近。胡琏本就谨小慎微,误以为解放军主力杀到,立刻命令部队撤退。于是,在宿北战役中,胡琏部与粟裕主力擦肩而过,双方主力并未发生大规模交火。戴之奇则因冒进,最终被粟裕全歼。
一年后的1947年7月,孟良崮战役胜利后,陈毅与粟裕率领解放军四个纵队,在南麻地区将胡琏的整编第十一师团团包围。此时解放军兵力是敌军的三倍,所有人都认为胡琏这次插翅难逃。然而,胡琏在绝境中依旧保持了冷静。
他深知此时解放军士气高涨,正面突围胜算不大。于是,他决定利用南麻的复杂地形,修建工事死守阵地。胡琏创造性地运用了“子母地堡”工事体系,使得解放军的攻势受阻。雪上加霜的是,南麻连下了几天的大雨,解放军战士一心扑在进攻上,却未做好后勤保障,导致大量弹药受潮,攻势也因此停滞下来。
就在此时,国民党援军也赶到了南麻。陈毅和粟裕意识到已无法全歼胡琏部,只得下令撤军。此役之后,胡琏的声望达到了顶峰,蒋介石称其为“共产党克星”,对他更是寄予厚望。胡琏以其屡次脱险的经历,在国民党军中铸就了“不败”的声名。
刘帅的“疲狐”之计
当胡琏的整编第十一师被从山东调到中原地区时,他的对手从粟裕变成了刘伯承。与粟裕的几次擦肩而过,让刘伯承对胡琏的作战风格有了更深的认识。在刘伯承看来,胡琏在作战中表现得异常谨慎和狡猾,就像是一只老狐狸,很少被人找到破绽,即使被困住也很难被彻底歼灭。
面对这样的对手,刘伯承决定采取一种独特的策略。他认为,在交手的过程中,要设法将胡琏的部队“调动起来”。一只谨慎的狐狸,一旦被反复调动,势必会根据解放军的行动不断进行调整,这会使得他的部队变得疲惫不堪,也更容易露出破绽,从而给解放军留下机会。
1948年3月,刘伯承和胡琏终于在中原战场上首次交手。当时,胡琏的整编第十一师就在敌军主力之中。刘伯承分析,胡琏率领部队千里驰援,一路急行军,势必人困马乏,这本是一个进攻的绝佳机会。他派遣部队向南阳发动了进攻,但这仅仅是佯攻。
南阳被围后,胡琏也被调往南阳救援。胡琏虽然快马加鞭赶往南阳,却依旧小心谨慎。他一路上不断派出小股部队进行侦查,试探是否有解放军的伏兵。刘伯承观察到敌人的这些小股部队后,当即命令所有战士按兵不动,放对方过去。
然而,之后等了两天,依旧不见胡琏大部队的影子。刘伯承判断对方很可能已经察觉到我方的埋伏,于是下令部队撤退。第一次交锋,刘伯承便领略了胡琏的谨慎。
仅仅三个月后,解放军华东野战军进攻开封。胡琏部,此时已改编为国民党第十八军,再次奉命支援。这一次,胡琏的援军遭到了宋时轮部的阻击,两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刘伯承敏锐地嗅到了机会,立刻派兵包抄,准备全歼第十八军。
但胡琏再次展现了他过人的战场直觉。他提前察觉到了危险,迅速带兵后撤,并与其他国民党军部队汇合。刘伯承见状,只好再次撤退。这两次交手,让刘伯承对胡琏的敏锐嗅觉深感佩服。同时,这也让他更加清晰地掌握了胡琏的作战风格,为刘伯承之后与胡琏的最终对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双堆集,战略洪流
刘伯承与胡琏的再次碰面,是在那场决定中国命运的淮海战役之中。此时,胡琏的第十八军被并入了国民党第十二兵团。然而,由于国民党内部的派系斗争和白崇禧的阻拦,胡琏未能如愿担任第十二兵团司令。最终,黄维出任司令,胡琏只做了个副司令。
这让胡琏内心非常不满,他以父亲重病为由离开了兵团,暂时脱离了前线。而黄维在指挥作战能力上远逊于胡琏。在淮海战役中,黄维由于冒进,不幸落入了刘伯承早已布下的重兵包围圈,在双堆集被解放军七个纵队团团围住。
与此同时,黄百韬兵团已被解放军全歼,徐州的国民党军只得回撤。黄维发现自己已成为孤军,形势岌岌可危。蒋介石深知,如果第十二兵团不能突围,国民党的败局将无法挽回。于是,他急令胡琏返回双堆集,帮助黄维解围。
胡琏在分析了战局后,提出了自己的判断与建议。他认为,此时国民党军应先保存实力,等到包围的解放军准备发动总攻的时候,再发动反扑,将解放军的包围圈切割开来,逐个击破。令人惊奇的是,胡琏对战局的判断与刘伯承出奇地一致。
刘伯承也很清楚国民党军有反扑的能力。然而,他向战士们和指挥员们表示,一定要硬撑下去。这种战术,正是中原野战军擅长的,明知自身实力不足,也要硬气地与敌军对刚,就算中野打光最后一颗子弹,也要拖黄维兵团陪葬。这种坚定的意志,成为了双堆集战场上的关键。
此时,中央军委也给予了中原野战军强有力的支持。在中央军委的命令下,正在和杜聿明部死磕的陈毅、粟裕两位将军,抽调出了华东野战军的三个纵队以及一支强大的炮兵部队前来支援。这样一来,中原野战军就有了吃下黄维兵团的底气,敌军想要突围,难如登天。
无奈之下,胡琏只好飞到南京请求蒋介石提供支援,但蒋介石却并没有提供任何实质性的承诺,只是指示胡琏在必要时可以指挥部队突围。1948年12月12日,解放军对双堆集发动了总攻。黄维和胡琏命令第十二兵团各军、师长分头突围。
其中,胡琏和黄维各自乘坐坦克,朝两个不同方向突围。黄维的坦克在逃跑过程中发生了故障,最终他也被解放军俘虏。而胡琏的坦克则一直向南逃跑,直到油箱耗尽。之后,徒步逃跑的胡琏被解放军战士发现,他在逃跑过程中不幸中弹受伤。
最终,在忠诚卫兵的帮助下,胡琏找到了一艘木船,成功渡过涡河,奇迹般地逃回了南京。虽然这一次解放军依旧没有捉住胡琏这只“狐狸”,但在双堆集一战中,解放军全歼了国民党第十二兵团主力,胡琏的第十八军也随之不复存在。他再也无力对解放军形成威胁。而此时的国民党军,已然大势已去,再也无法阻挡解放战争胜利的步伐。
结语
胡琏的传奇经历,尤其是他在粟裕将军手下两次惊险的成功逃脱,无疑彰显了他卓越的个人战术敏锐性。他那“狐狸”般的谨慎与狡猾,使得他在战场上如鱼得水,屡屡化险为夷,铸就了其“不败”的战术神话。他指挥的整编第十一师,也因其赫赫战功,成为国民党军中名副其实的王牌劲旅。
然而,刘伯承将军在双堆集取得的胜利,并非仅仅依靠某次出奇制胜的战术奇袭。这场胜利,建立在他对胡琏个性特点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并通过长期的战略调动与消耗,使得胡琏部队的精气神和预判能力逐步被削弱。它更是在强大的整体战略布局和全军上下一致的顽强意志力下实现的。
胡琏王牌部队的覆灭,有力地证明了在决定性的大规模战役中,单纯的个人战术技巧,即使再高超,最终也必然会屈服于整体战略态势、军队士气、后勤补给以及指挥协同等综合因素的巨大影响。这不仅仅是一场军事较量,更是对战争本质及其演变规律的一次深刻揭示,展现了历史洪流的不可阻挡。
配资平台最新,配资之家论坛主要有配资炒股,股票配资吧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